English

为潜艇声纳贡献一切

1999-11-15 来源:光明日报 葛玮 郑璇 刘启武 我有话说

有的发达国家,导弹、人造卫星可以让人参观,但舰船上的声纳设备却封锁严密,出访的船只也要把声纳拆下来。

由于潜艇在水下处于“漆黑”的环境,水下目标的探测、定位、识别以及对水中兵器的引导和对抗,完全依靠声纳。因此,素有水中“千里眼”、“顺风耳”之称的声纳,自然成为当今潜艇战和反潜战中不可缺少的观测、通讯和信息获取的装备。

1998年,由两位院士和水声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中国舰船研究院杭州应用声学所研制的新型声纳作出以下鉴定:该所研制的声纳达到了发达国家现代声纳装备的先进水平。主持该项目研制的正是宫先仪——我国三代潜艇声纳的功臣。

我国潜艇声纳的奠基人

我国潜艇声纳的研制是从60年代完成第一批仿苏产品后开始的。不久,苏联专家撤走,带走了图纸,连实验的仪表也扔进了海里。

1965年,武汉洪山宾馆,年轻的宫先仪发表了一篇关于被动声纳的论证报告。当时的舰船研究院的一位老将军听完,激动地将他请到自己房间,鼓励道:一定搞出我国的潜艇声纳。

于是,27岁的宫先仪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声纳的研制工作。

研究所的资料室是一间极简易的小屋。在动乱的岁月,图书管理员发现,许多人上街造反了,有个不爱说话的“书呆子”,每天从早到晚默默地躲在里边看书。几次,沉醉书海的他忘记回去吃饭,被锁在资料室过夜。

为了能集中精力,宫先仪把爱人、老人和两个孩子留在武汉,单身一人在宜昌的山区生活了20多年。其间几次出差去武汉,他连家都顾不上回。

第一代潜艇声纳研制工作中,他大胆采用了国际上最新设计思想,成功地采取了低频大基阵和数-模结合的相控多波束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作用距离、测向精度等指标,并在跟踪目标的同时实现了快速全向搜索警戒的战术要求。

“两弹一星一艇”,是国人引以自豪的成就,而第一艘核潜艇上就装备了宫先仪主持研制的声纳。

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潜艇声纳,打破了国外的封锁,性能上比仿苏产品有了大幅度提高。1978年这一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宫先仪因此光荣出席了大会。

三代声纳研制的带头人

现代海战场的较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声纳及综合声纳系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海上信息战的主要装备。

1987年,作为研究所总工程师的宫先仪接受了第二代潜艇综合声纳的研制任务,并出任该项目的主任设计师。从立项到完成海上鉴定试验,再到完成设计定型,前后历时12年。

研制中,宫先仪站在国际声纳技术发展的前沿,采用了多项新技术及多年的预研成果并使之工程化,他大胆运用并行处理技术,完成了一部全新体制的数字集成声纳,实现了检测、定位、侦察、识别等9项功能的综合,其技术指标先进,且遵循了系列化、通用化、模块化的设计准则。

该综合声纳经权威人士鉴定,“各项功能综合处理、有机构成,是国内潜艇声纳中综合功能最强的声纳装备”,“达到发达国家现代声纳装备的先进水平”,“主要性能及综合水平在国内同类声纳中均属领先”。该型声纳交付海军使用后,运转情况良好。1999年6月,该项目获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九十年代中期,采用新颖布阵的新一代潜艇声纳的研制提到了计划日程。宫先仪再次出任主任设计师,主持研制工作。工作中他再度展示了自己攻克关键技术的研究能力、组织工程技术的指挥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经过充分的论证分析、方案优化、原理样机研制、方案论证和一系列验证试验,该项目现已转入工程研制。

37年来,宫先仪紧紧围绕水声工程和声纳装备的特点,领导了我国核潜艇和新型常规动力潜艇三代主战声纳的研制工作,主持了多项国家重点水声工程项目和前沿性课题研究,面对我国浅海环境和高噪声平台条件,采取了一系列标本兼治的措施,促进了声纳技术的发展,为我国声纳技术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作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优秀代表,1998年,宫先仪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工程是集体创造,需要的是群策群力”

1992年底,某项目进展到了总调和试验的关键阶段。时间紧迫,不能影响整个潜艇的工程进度。寒风猎猎之中,宫先仪率领一队人马进入了湖试现场。

近百名设计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住满了船舱、岸上,“吃住在荒郊野外,才能抛开所有牵挂”,从11月到次年5月,奋战了整整半年时间,按时完成了预定任务,获得了船舶总公司的嘉奖。

“没有‘百人大战’,就没有今天的成功。”当年参加湖上实验的同事深有体会:这场苦战中宫先仪坐镇指挥,一步没有离开,功不可没。

声纳研制,涉及水声学、电子学、化学、材料学、海洋环境学、军事工程学等多个领域,重大工程往往是多个部门、多家单位协同作战,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宫先仪除技术上负责总体设计和研制把关外,还必须花大力气进行组织和协调。

宫先仪经常谦虚地说,水声事业是集体的创作,我只是起到牵头的作用,把荣誉记在我一人头上,实在难当。他还说:把重点实验室的年轻人带起来是我最后的一件事情,让我了却这个心愿吧。也许受益于宫先生的言传身教,实验室的年轻人个个刻苦钻研,拼搏善战,不少已成为国家重点课题的负责人和技术骨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